董俊義說,以前村里這些農田大大小小分成了100多塊,最小的地塊還不到0.3畝。2023年通過土地流轉,田間小路和地壟經過簡單整治成了農田,土地利用率得以提升,初步測算增加了近30畝,每畝地小麥玉米綜合產量近1000公斤。
圖片河北省邱縣楊省莊村一種糧大戶在利用農機為小麥施肥。新華社記者 趙鴻宇 攝
記者從河北省農業農村廳獲悉,河北農田規模經營比重逐年提升,小田變大田后,田塊成方,溝渠成網,更便于機械化耕作、社會化服務、現代化管理。
記者了解到,在土地流轉方式上,河北部分地方成立服務機構,依托社會化服務主體、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在流轉中充當“媒人”“保姆”“裁判”,土地流轉由過去農民自發自覺轉變為基層政府或村集體規劃引領,便于快速將土地成方連片。
15日一早,邱縣蘭莊村種糧大戶蘭大慶通過手機軟件設定了小麥鎮壓機的作業線路,操控農機進行作業。蘭大慶說,此前流轉的農田相對分散,小麥鎮壓作業不僅效率低,還怕壓錯地,有的麥田重復鎮壓甚至會影響產量。2023年開始,在村委會幫助下,他又流轉了一些農田,目前600多畝地連在一起,預計2臺鎮壓機2天就可以全部完成。
規模化種植也降低了種糧大戶的成本。蘭大慶說,通過規模采購,農藥、化肥、種子每畝成本比農戶自己購買節省30元,農機作業成本每畝節省30元,總產量還能增加,平均下來每畝地增收100元左右,600畝地就是6萬元。
圖片種糧大戶蘭大慶駕駛小麥鎮壓機在農田中作業。新華社記者 趙鴻宇 攝
通過社會化服務組織的介入、規模經營,農民從土地上“解脫”出來。蘭莊村村民蘭大福說,他家10畝土地流轉,每年可以收到1萬元租金,和自己種植收益差不多,不用種田后平時在附近務工,每個月還有2000元收入。
河北邱縣的農技人員在蘭莊村麥田查看麥苗長勢。新華社記者 趙鴻宇 攝
穩定種植也讓種糧大戶專注于提升糧食產量和質量。邱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曹殿坤說,他們每年都對種糧大戶進行農技培訓,不少人已經掌握了精量播種、精準施肥、精準澆灌等技術,在節水節肥基礎上讓小麥產量逐年提升。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