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市場準入日益便利,經營主體數量迅速增長,然而部分企業因各種因素陷入停滯,成為“僵尸企業”或“失聯企業”,其中小微企業居多。這些企業長期處于停業狀態卻不主動注銷,不僅造成社會經濟資源的浪費,還對經濟數據統計的準確性產生影響。以大名某廣告傳媒公司為例,該公司自2012年成立,其名稱“五鹿”蘊含大名歷史文化元素,但因長期停業,導致這一獨特的地名資源被閑置。
為改變這一狀況,市中級人民法院在全省率先探索經營異常企業公益強制清算模式。大名縣市場監管局提出申請后,大名縣法院指定清算組進行“公益清算”。清算結束后,清算組依據法院裁定到登記機關辦理注銷手續,該廣告傳媒公司順利退出市場。隨后,3家文創企業積極爭搶注冊“五鹿”商標用于開發文旅產品,成功盤活經濟資源,激活了當地文化基因。
企業被吊銷營業執照后,若不主動進行清算注銷,其債權債務無法清理,法人主體資格依舊存在,資源也難以釋放。2024年,市中級人民法院聯合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及各轄區法院,逐步建立起覆蓋全市的公益強制清算機制。市場監管部門梳理符合條件企業申請,法院指定清算組清算,清算后,清算組向行政審批部門申請注銷,加速經營主體退出。
公益強制清算的“公益”在于,企業無力承擔清算費用時,法院指定中介機構義務清算,法院還與財政部門建立資金保障機制。此機制成效顯著,實現經營主體“新陳代謝”,如一名大學畢業生因名下停業公司影響入職,通過公益強制清算的簡易程序快速完成注銷,便可解決就業難題。
目前,全市19個縣(市、區)法院全面開展公益強制清算,已幫助307家無效經營主體退出,平均辦理時間60天。